凉山非遗直播购物暨彝绣培训活动启幕 |
文章来源:阿桑 发布时间:2025-04-05 11:32:01 |
三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三北风电基地近年来的弃风、限电现象仍在不断加剧。这也是中国正在推进的能源革命的最大注解。 一场轰轰烈烈的能源革命正在中国展开。在电力供应严重过剩且弃风严重的地区,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应研究暂停或暂缓包括新能源在内的各类电源核准建设的措施,避免弃风情况进一步恶化。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2016年全社会用电量将同比增长1%2%,到202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需求量较2015年增长约7.7%,即5.98万亿千瓦时。各派出机构要加强对违规建设的电源项目的监管和核查,未纳入规划的电源项目不得并网投产。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处长李鹏曾在2015风能大会上更是再次强调,弃风限电是制约风电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十三五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整个行业发展没有意义。 业内普遍预计未来5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量有望保持在年均60GW以上规模;光伏发电新增装机量将会保持10%左右的增速,并且有望在2017年超过风电装机量成为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形式。国内风电、光伏也将保持20GW以上的年均装机规模。据称,万达要把中国文化旅游城的模式带到海外进行复制,最后的目标是要和迪士尼进行PK。 在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院长强力教授看来,海外并购必然要面临各种政治、市场和法律风险。未来,中国企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从代工大国转向品牌强国,仍任重道远。但是全球市场配置资产,不仅要有出色的投资能力,还要有良好的运营公司的能力。长江商报记者通过分析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以往失败案例发现,尤其在涉及石油等自然资源的跨境交易中,作为高油价时代的大买家,比如当年收购的油田资产,多以每桶100美元的油价来确定的收购价和投资回报,现在多已大幅减值,未能成为有经济价值的商业发现。 陕西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对长江商报记者分析指出,近一两年,中企海外收购大爆发,反映了中国经济由超常态发展到新常态发展的转折,过去的超常态发展是靠把资金和技术引进来,现在的新常态发展,国力强盛了,中企已开始全球布局,已进入走出去的时代。1月12日,万达宣布以不超过35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传奇影业公司,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最大一桩文化并购案。 中企海外收购大爆发据长江商报记者了解,目前不仅一些国企对并购、收购海外公司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一些民企纷纷在全球多领域到处寻求合适的投资标的。芝加哥股票交易所也在2月宣布,已经同意接受中国重庆财信企业集团领导的投资者联盟收购。几乎在世界各地,无论哪家公司可能挂牌出售,潜在买家中都会出现中国企业。在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看来,一些发达经济体,及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在本轮大宗商品暴跌中严重衰退,当地股权、资产价格相对便宜,这是中企走出去并购的好机会。 这场收购案创造了迄今为止中企海外收购的最大规模。长江商报记者对近年来一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进行梳理发现,中企海外并购所涉及的行业日益多元,不仅数额大,质量也很高。最近颇受争议的一件收购案例是中国重庆财信企业集团收购芝加哥股票交易所,导致45名美国议员联名致信美国财政部,要求对此项收购进行全面和严格的调查。但并购自身也存在风险,包括品牌自身发展、整合效果、市场变化等不确定因素,并非所有并购都必然成功,并购也无法解决所有企业发展的问题。 对于去年到今年出现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数量和金额快速增长态势,多位业内人士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中企海外并购热潮是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国际化的一个必然趋势,亦表明中国企业试图跻身全球价值链上游的热切愿望。或许,可以预期的是,中国公司千亿美元并购交易,估计也不太远了。 张宝通认为,也不能完全批评一些并购失利或不智的交易项目,因为中国经济增长过去呈两位数的发展,对能源需求大,造成价格高位运行,现在需求降下来了,能源价格降下来,根源一定程度上讲也在中国的需求不振上。而各国对外资并购的审查,包括实施反垄断、主权投资的安全审查等,是一个正常现象,也是一个国际惯例,对所在国法律的了解和适应度以及人才资源的建设等,都是收购方需要考虑的问题,要设计相应的对策和风险管理预案,尽量避免触碰一些雷区,这些关口往往决定了并购后的运作是否成功。 Dealogic发布的全球并购数据显示,截至到2月18日,今年已经有102起中国企业发起的海外并购案,交易总额达816亿美元,去年同期的交易额是110亿美元,同比激增了近7倍。这份报告由中国海外政经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发布,报告称,代表新一轮工业革命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将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重要目标。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并购,是一个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收购海外资产是国力和企业实力的表现。这其中以实力雄厚的民企表现尤为抢眼。很多人已经注意到,不少国际知名公司已拥有了中国血统。对于许多心存高远的中国企业来说,布局海外,不断扩张其全球业务版图,成为提振业绩的一个灵丹妙药。 麦肯锡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的20多年里,全球大型企业兼并案中,真正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不到50%。执行风险面临考验长江商报注意到,到目前中国企业100亿美元以上的交易,成功的已有两桩,要是中国化工并购先正达的交易能够成功,那就是三桩了。 一方面,中国企业如今有实力进行跨国并购。2月28日发布的《境外投资环境报告(20152016)》显示,海外并购成为未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方式。 据统计,国内药企数量为4516家,为美国药厂数的五倍,国内药企拥有的批文也均以仿制药3类和6类批文为主,药企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明显。青睐先进技术和品牌2月28日发布的《境外投资环境报告(2015-2016)》的有关数据也印证了中国企业正在加强的海外收购攻势。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也看到了自身的短板,需要通过并购取长补短。借海外并购之力来获取市场份额及提升内部研发和营销能力,被认为是减少同质化企业竞争的最直接和最便捷的方法,这也是医药行业跨境劲刮中国风的缘由。在业内人士看来,海外并购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而看似纸面便宜的海外资产背后是容易被忽略的各种监管成本。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网越撒越广,并开始大举购买欧美资产、技术、品牌,不过,不少海外收购案还屡屡遭遇法律上的障碍。 事实上,2016年开年以来,万达在海外投资收购的脚步就一直没有停下过。过去失意的阴影并未困扰中国的新并购者。 其中,中国企业实施的海外并购项目总共有593个,累计交易金额401亿美元(包括境外融资),其中直接投资338亿美元,占84.3%,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他提醒,海外并购首先要规避大量的法律风险。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潮起,与政策松绑密切相关。中金公司分析师王汉锋相信,产业升级的迫切性使从海外收购获取相对先进的技术或品牌成为中企的选项之一。 多位并购服务界的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分析指出,这是一个新的趋势,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商业化、市场化的独立姿态体现。同时,当前各国传统产业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冲击下亟须转型,这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和资产抄底创造机会。据商业部初步统计,2015年,中国企业累计实现对外投资1180.2亿美元,同比增长14.7%,创历史最高记录。回溯过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短短30多年间经历了三次全球性并购的热潮,起初,中国企业多是扮演看客的角色。 而中国企业大规模参与跨国并购还只是近10多年的事,而这其中,不少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案以失败而告终,学费倍显昂贵。本次收购的最后结果还需等待国家相关的反垄断审查和批准。 2014年9月,商务部发布了最新修订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实行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海外投资审批流程简化为海外投资发展提供了便利。不过,新年伊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像奔跑的马群,纷至沓来,涉及各行各业的海外并购逆势暴增,形成了一波中国企业海外抄底的强劲热潮,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消息风起云涌,为世人所瞩目。 据中金公司的研报称,中企对欧美企业并购交易额在交易总额中的占比,也从2010年的32%,提升至去年的66%,且国企海外收购交易额占比已降至50%以下,新兴产业中的民营企业快速崛起,对外投资热情高涨,逐步成为对外收购的主力军。另外,中国企业正迈入全方位走出去的时代,其在全球经济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正逐渐加大。 |
上一篇:平安产险打造“新农险”模式
|
相关资料 |